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原载《中国冶金报》2013年1月31日第三版。略有修改。

 2012年以来,钢铁行业陷入“全行业亏损”。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,行业内部和社会各界有着种种看法。笔者认为,造成此种现象,固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,但也存在着行业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因素。

本轮钢企亏损有两个特点

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,我国钢铁行业陷入了利润低谷。2009年~2011年,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由危机前2003年~2007年的7%左右降低到3%左右。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,在国民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,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。2012年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.3%,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37.3%,而大中型钢铁企业在“吃掉”自有矿山至少上百亿利润后仅实现利润15.8亿元,同比下降98.2%,销售利润率仅为0.04%。

钢铁行业实行以“先进先出”为基础的核算方法,在原料和钢材整体上单边下滑的市场环境下,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需消化前期高成本存货,是账面表现为亏损的直接原因。数据表明,大中型钢铁企业存货近6000亿元,平均存货周转率约2.5个月。2012年末年初相比,铁矿石、焦煤、废钢等要素价格平均下降15%左右,钢材价格下降12%左右,综合来看,企业单位存货成本平均下降约13%,折成金额约为800亿元左右。这就是说,2012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财务成果没有表现为利润,而是暗藏在单位存货成本下降之中。换言之,如果此期间钢材和原料价格基本平稳,则大中型钢铁企业可实现利润约800亿元,销售收入利润率约2.7%。这与2009年~2011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盈利水平基本相当,但明显低于全国工业平均6%左右的利润率。因此,要研究的问题不是钢铁行业为什么亏损亏损,而是利润率为什么低于社会平均利润。

当前,钢铁行业的经济效益呈现出两大特征:一是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于中小企业;二是板材经济效益低于长材。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,2012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钢铁行业实现利润1131亿元,同比下降48.3%;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757亿元,下降3.3%;钢铁冶炼及加工行业利润322亿元,下降73.7%。据此推算,大中型钢铁企业以外的中小企业实现利润约为1183亿元,同比只下降11.6%。可见,中小钢铁企业无论包括矿山的整体还是只算冶炼压延,经济效益均明显好于大中型钢铁企业。钢铁行业亏损大户主要集中于特大型和以板材为主的钢铁企业。从既有板材又有长材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以看出,板材销售毛利率普遍低于长材。

内部原因导致行业亏损

对亏损或利润大降的原因,业内和媒体主要归结为原料涨价(以及利率、人工费等成本要素提高)、市场需求萎缩、产能过剩三个方面。钢铁行业作为周期性行业,因存在产能过剩、集中度低、同质化竞争,再加上国民经济、固定资产增速明显下滑,构成了行业利润低的基础条件;而钢铁行业市场调节机制失灵(主要表现在板材市场),再加上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是造成行业平均利润率低的机制性原因;此外,内部机制和管理不完善也是造成企业利润低下的原因之一。

我国钢铁行业企业众多,光有炼钢能力的企业就有500家左右,一些集团公司在组织上进行了整合,但业务并未整合,有的子公司之间存在同类产品竞争关系。因此,我国钢铁行业是一个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。在这种市场结构中,钢铁企业之间在经营环境、产品质量、管理水平乃至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。如果将钢铁企业按利润率由高到低可排成一个“队列”。如果队列中所有企业的行为机制正常,当市场发生变化时,排在队尾的企业作为边际生产者,发生亏损就减产或停产,则市场供求关系将较快回归正常状态,整个行业不至于陷入亏损。这也正是近几年来其他行业和钢铁行业中长材市场发生的情况。但在板材市场,这种市场反应比较“迟钝”,一些已经没有销售毛利甚至没有边际贡献的企业,由于种种原因,没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,再加上钢铁产品具有需求缺乏弹性(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动同比例变动)和价格富有弹性(供给不足价格暴涨,供给过剩价格暴跌)的特性,在产能过剩、需求放缓的市场环境下,势必进入“越亏越干,越干越亏”的怪圈。

这样一来,一方面,亏损企业亏损额拉低了行业利润平均数;另一方面,这些企业向市场倾销亏本钢材又拉低了钢材价格(经常出现热轧板卷价格低于螺纹钢筋的情况)。双重作用的结果,使得钢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大大低于合理水平。这种情况,在上个世纪末钢产量只有1亿多吨时就曾经发生过,当时大中型钢铁企业连续3年利润基本为零。

板材领域的“边际生产者”对市场环境反应迟钝的原因,既有技术经济方面的,也有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的。在一定限度内,亏损仍生产比停产的损失可能要小,从技术经济角度衡量,不停产是合理的。特别是规模大、固定费用比例高的板材生产线,这种情况比较常见。一些企业产业链长,其部分工序(例如炼钢、轧钢)的亏损可以用其他工序(例如矿山)的盈利来弥补,从技术经济角度看虽不合理,但为企业不停产提供了客观条件。在机制方面,则是国有企业因承担“社会责任”,有理由也有本钱做“赔本生意”。一个行业若有一批这样的行业,市场机制便无从谈起了。

此外,在市场竞争中,部分中小企业在环保、产品质量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纳税等方面有欠账,导致竞争环境的不公平。而另一方面,中小企业也在抱怨大型国企享尽矿山资源、免费用地、 贴息贷款、政府巨额补贴的优越条件。应该说,这些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,是今后改革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。根据“十八大”报告有关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”和政府职能改革的精神,相信这些不公平竞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。

钢铁工业的低利润状况是不可持续的

 目前钢铁行业仍存在着“冬天”早点过去,等待春天尽快到来的期望。但种种迹象表明,“春天”可能来得会更晚一些。

第一,从需求方面看,未来国民经济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已成定局。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,国外钢铁产能的建设将一直我国钢材产品的出口。处于能源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考虑,国家政策也不支持大量出口钢铁产品。因此,钢铁需求不可能恢复过去的高速增长态势。

第二,从供给方面看,即使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住钢铁产能扩张,如不转变行业内部运行机制,目前已经形成的产能足以阻止钢铁行业利润空间扩大。何况我国拥有几百家钢铁企业,完全遏制住产能扩张也是不现实的。

第三,上世纪90年代部分国有企业靠国家的“债转股”政策度过了生存危机;这两年一些严重亏损的企业靠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暂时渡过难关。从国家经济改革方向看,这非治本之策;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看,地方财政长期负担亏损企业补贴将力不从心,因此,亏损企业靠政府挽救的前景是不光明的。

总之,目前钢铁行业这种局面不能长期持续下去的,未来势必有一轮大的“洗牌”,一部分没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将退出市场。未来十几年间,我国钢铁需求仍会在高位运行,不可能像这几年的欧美市场那样,需求出现大幅度萎缩。因此,经过残酷的优胜劣汰,能够存活下来的势必是十分优秀的企业,钢铁行业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,随着企业行为机制正常化,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将回到正常状态。

为行业运行早日回归正常,钢铁行业一方面期望各级政府在党的“十八大”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改革,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;另一方面,希望有关部门尤其是国资部门组织调查研究,对巨额亏损的钢铁企业开展横向对比分析,眼睛向内找出亏损原因,坚定不移地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,使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谋求生存。而那些扭亏无望的企业,应该及早考虑缩减产能,减小市场半径,部分亏损严重、竞争力缺失的企业则有必要考虑永久性地退出市场。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海民

刘海民

10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经济学博士(会计理论,财政部财科所);长期从事钢铁产业发展、钢铁市场和钢铁企业成本、财务、税务研究。关注时政,关切民生。

文章